近期北京高校学生坠楼事件不断发生,从5月8日到5月16日,北京各高校先后有5名学生坠楼身亡。 高校坠楼事件频发,凸显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高校、社会有必要考虑建立起常态化的、实用的心理关怀机制,关注在校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在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应试教育暗流汹涌。各级教育部门的一切工作似乎都只有一个旋转中心:考试,考试再考试,而那些与“分数教育”应该并肩齐驱的心理素质锻炼、危机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以及对生命的珍爱等方面的教育却十分欠缺。于是,一些学生在成绩上出类拔萃,却在心理健康上严重“缺钙”,令人惋惜地“坠楼”而去。 应该说,高校校方,尤其是面对学生授课的教师和辅导员们,对大学生群体内部的各种心理问题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却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更是普遍缺乏常态化的心理关怀机制。 其实,一个生命的自我终结是极其痛苦而艰难的挣扎过程,如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措施及时而得力,这种因心理“缺钙”而无法自立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笔者认为,除去改变心理学教学模式、提高心理学对学生现实关注度,各高校应及时建立常态化心理关怀机制。常态化心理关怀机制,应该突破固有的以上课传授和被动发现为主导的简单的心理关注方式,要注意多关心学生的现实生活,全面、具体地分析和解决在校生们深浅不一、类别多样的心理问题,把功夫下在平时,这才有望防范于未然。 (责任编辑:www.exinl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