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的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看得见的损失,更有看不到的心理伤害。失去亲人、身体受伤、财产损失,这些心理创伤体现在情绪上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为了排解心理压力,有些人会形成对酒精、药物的依赖,严重的会自杀。这时的心理干预对当时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当的干预不仅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反而会事得其反。灾后心理问题的研究值得借鉴。 一、焦虑、抑郁、睡眠障碍 地震灾后灾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而作为女性,家庭收入低,文化程度低,有慢性疾病者,在帐篷里的生活空间有限,商品短缺等因素都会增加焦虑、抑郁情绪。但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进行,人们的焦虑与抑郁发生率逐渐降低,社会支持越高,其焦虑、抑郁症状越低。 二、 自杀 地震灾后关于自杀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自杀观念和自杀态度的研究,且基本采用问卷调查进行横断面研究,而关于自杀死亡率的研究很少。 三、酒精依赖及滥用 虽然酒精依赖及滥用是地震灾后常见心理疾病,但地震后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少,并不表示酒精依赖及滥用的问题不存在,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酒精依赖者是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相关因素有男性、年龄较大者、受教育年限较少者、婚姻不稳定者、震中丧失亲人、震前居住地在城镇的、亲眼看到他人死亡者等。 四、在地震灾区流行着“防火防盗防心理医生”,地震后大量不正规的心理研究给受灾群众心理造成二次伤害。 五、缺乏统一的灾后心理评估工具,使数据之间缺乏借鉴性和可比性。 六、大部分的心理调查只是做某一个时间段里的横断面调查,只能反应研究对象一段时间里的心理问题,再加上人群安置迁移影响追踪调查,缺乏前后的对比性。 (责任编辑:www.exinl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