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案例:宋雨涵(化名)是一个14岁的男孩,在同龄人为了升学而拼搏努力时,他却已经在家里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小学时,雨涵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学生。由于父母工作忙,雨涵经常要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那时的雨涵成绩优秀,而且特别懂事,父母都为有这样的好儿子而感到自豪。 升上初中以后,雨涵就读于一所市重点学校,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环境的变化等等,雨涵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弱了下来,第一次期中考试之后,雨涵的成绩处于中下游,导致他心理上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雨涵开始变得不爱说话,缺乏自信,上学对他来说渐渐成为了一种负担。这时,雨涵的父母仍然成天忙于工作,除了在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外,还总向他强调他们对他的学习没有要求;重点中学中优秀学生很多,处于中等的雨涵也没有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随着期末的临近,雨涵的心事越来越重,终于有一天,雨涵再也承受不住心理的压力,痛哭流涕着对父母说再也不想上学了。惊慌失措的妈妈也没了主意,只是觉得儿子太可怜了,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在家里,雨涵父母对雨涵的关爱大大增多,但无论父母怎么做工作,雨涵就是坚决不去上学了。 结合上面厌学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雨涵首先是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小学时,雨涵是为了做父母的好儿子而学习,然而,优异的表现却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与鼓励,反倒是休学在家后,雨涵获得了父母的更多关爱。因此,雨涵不去上学反而能得到父母的关心,这大大降低了他的学习动机。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偏颇。本案例中,雨涵的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对雨涵无微不至,有时达到了溺爱的程度,而对雨涵的心理精神的需求几乎是完全漠视。从小到大,父母两人都忙于工作,雨涵时常一个人在家,父母很少跟他沟通交流。雨涵成绩优异时,父母没有给予他相应的鼓励;雨涵遇到问题时,父母甚至根本不知道。久而久之,雨涵觉得无论怎样表现都是徒劳的。此外,雨涵提出休学,父母又开始了无条件的支持,期间虽然也做过雨涵的工作,但都是不了了之,这不仅是让雨涵在休学这件事上得到了正强化,也是父母过度保护的一种表现。在对待雨涵上,父母先忽视后过度保护,这也是雨涵厌学的重要原因。 最后,现行应试教育体制对分数的过分关注,同时学校老师的忽视也对雨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他对学习越来越讨厌。 针对雨涵的问题,心理咨询师制定了相应的返校计划。 首先,对雨涵和他的父母进行了分开的心理咨询,效果取得一定进展后,又安排他们一起进行了家庭治疗和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此外,还对雨涵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安排了数理化的家教补习,对他的父母也给予了家庭教育方面的心理指导,使他们双方为回到学校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最终,雨涵成功的回到了学校。学习也慢慢升到了上游。大家都为他高兴。 更多相关资讯请搜索淄博凤凰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www.exinli.net)或点击网站地图进入相关专题 (责任编辑:www.exinl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