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里有一问题是问电影里有哪些精彩的结尾(大致如此吧),目前位列第一的答案提及电影《美丽人生》的最后一个镜头。 电影里的父亲竭尽所能要给自己的儿子在集中营的生活中留下一种童话般的假象。 正好在麦当劳里吃早饭,我问苏菲:你说这位父亲的做法对吗? 苏菲是反对的,说了自己的看法:还是得因地制宜,明明不会有效果,就不要去做。言下之意,父亲的死去会使得整个精心构筑的“童话”瞬间崩塌,最终还是达不到目的。 于是瞬间勾起我的联想:其实我们还得从多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比如我们需要区分动机和效果。父亲这样的做的动机本身,是否是应该获得“政治正确”的支持?换一个角度说,则是在人的幼儿时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世界观”?所谓“真正需要”是指“对未来成为一个正常的成人的最有利的幼儿时期的”。 这个问题我们很少考虑。我们这些生活在革命的暴力语言体系之下的红旗下长大的孩子来说,越早识别“恶势力”对于党的事业越是有利益,因此我们少先队员们都很早熟,从小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嗯,即使和平年代,不也还有保卫公社菜地的阶级斗争时刻记在心间的小英雄嘛。在这个不知不觉感染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金凤凰心理咨询05337893376 又,达不到最终目的我们就应该放弃初衷吗?如果初衷值得坚持,是否要因为结果而机会主义地“与时俱进”呢?电影中的父亲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坚持自己教育幼子的美好理念,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牺牲是否必要?是否得不偿失? 对于孩子而言,很多成人世界的东西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问题是,构筑正确的世界观过程中,哪些东西需要按照顺序一一引入。 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于是转换成为:我们准备给孩子树立的“正确的世界观”是什么?金凤凰心理咨询05337893376 然后,引出了一个新问题:《美丽人生》这电影,其中这位父亲所提倡的,蓄意要留给他的幼子的,他认为正确的世界观是什么样子的? (责任编辑:www.exinl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