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心理咨询,淄博心理医生-金凤凰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从心理角度看家庭教育的二个极端:溺爱与虐待

时间:2013-03-19 08:09来源:www.exinli.net 作者:凤凰心理 点击:
     溺爱:过于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通常是父母溺爱子女,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虐待:虐待是一个人以胁迫的方式控制另一个人的一种行为模式。虐待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恐惧,它使别人不能做她想做的事,或强迫她以不情愿的方去做事。

  在所有的弑亲案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着溺爱剧本和受虐或两者兼而有之。从心理的角度看,深入到人性的最深处,大部分的行恶之人都是心理“受创伤者”,但同时他们也是“自私”的“自我救赎者”(复仇者),在潜意识层面他们会为了满足自我对匮乏的需要或者是为了终结、暂缓一种身心痛苦,而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在应激情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情绪甚至会驱使其剥夺他人的生命。另一部分的凶案制造者是暴力的模仿者,这种模仿往往在孩子的童年就已经开始,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本身就存在着亲人之间的暴力模式。

   比如有一个高中生试图开煤气与母亲同归于尽,并多次殴打母亲。另一个孩子则在自己母亲的后背上用剪子捅了无数刀。在这两个家庭中都存在着施虐与受虐的暴力仇恨剧本,存在着受虐与施虐角色,前者父亲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和极强的控制欲为主要心理特征),常年用精神暴力和言语暴力对待孩子和妻子,并当着孩子的面殴打妻子。丈夫通过暴力的方式成为暴君独裁者缓解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满足着自我的私欲,在家里为所欲为。孩子是模仿者,极度缺乏父爱的孩子在人格成长的过程既恐惧、仇恨父亲又崇拜认同了家庭剧本中的强者角色,在成长中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逐渐的变成了父亲一样的人,通过虐待妈妈潜意识的拉近自己与父亲的距离,此时他自己也变成了暴君成为了父亲本体。

   在这个家庭中母亲虽然给了孩子很多的爱但方式却是溺爱,纵容孩子的错误,满足孩子不合理的需要,使得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控制母亲,知道用什么方式让母亲害怕,在亲子关系中母亲失去了家庭的序位成为了两个暴君的奴隶,如果母亲不满足孩子的需要,就成了罪人,孩子会施以言语和身体的惩罚,驱使母亲满足自己。比如一个孩子为了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不停地扇母亲的嘴巴,最后还是得到了母亲给自己买的玩具,这其中演绎的也是溺爱和暴力与施虐受虐关系。当自我的私欲、傲慢和控制欲膨胀到极点的时候,原始的心理关系模式、奴隶制、种族主义和特权暴力皆是由此产生,并行的心理特质一种是来自自我膨胀的贪欲,一种是对弱势者的冷漠无情和视如草芥的傲慢以及由傲慢衍生的愤怒。

  在奴隶制的社会中特权的暴君、奴隶主可以为了自己的私欲或愤怒对隶属于他们的奴隶进行任意杀戮,这种关系的基点产生于人性的内在,外沿在家庭、作用在社会。当暴力都不能满足暴君的需要时,私欲不能满足的痛苦与恼怒就会衍生成为杀人动机—情绪的宣泄。类似的即成事实的暴力事件是2009年发生的将父母双双杀死并碎尸的齐萍萍,在家人的溺爱中在父母的彼此暴力中长大的她,选择了漠视生命的方式,再比如当家庭关系中暴力被纵容的时候,孩子可以为了满足私欲得到网费而杀死自己的生母生父。
 从心理角度看家庭教育的二个极端:溺爱与虐待
和谐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www.exinli.net)
 
  当今社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如同流行病在逐年成倍的增长,在心理师的眼中来看大部分心理问题的基础是来自于家庭中爱的失衡、缺失而导致内在痛苦冲突与自我价值的迷失。
和谐的基础来源自“爱”, 而这个爱本身是无条件,家庭中父母以这种无染的爱来对待孩子的时候,在孩子的生命中就会第一次接触了和谐与温暖,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不管孩子好还是不好,无论做错了事还是做对了事,孩子都会感到父母不会讨厌他、抛弃他。孩子会相信这个爱的关系是安全的且永远不变的。什么是无染爱的呢?这个爱没有被过多的焦虑(比如成功焦虑、养育焦虑、工作焦虑)所污染、没有被傲慢(父母的自我大于孩子,忽视孩子的感受)、恐惧等负面情绪所污染。与此同时会自然构建家庭中的长幼次序,并给予爱与精神的传递,让孩子在爱与关注下成长,学会分享的美德,如此才会为孩子滋养了健康幸福的心,也会为孩子构建美好的人生,为社会带来和谐。

  长幼无序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塑造小皇帝和小公主。在一些弑亲暴力事件的家庭中,即使父母没有外在的施虐受虐剧本和关系,过度溺爱与过高的成就动机结合往往也会塑造小暴君,在这样的家庭中存在着隐性的施虐受虐关系。那么什么是溺爱呢?其一是孩子的序位在长亲之上,比如父母自降身价的哄孩子开心,互动中处处给孩子的需要让位,其二是孩子的错误被纵容和包庇,甚至当做有本事而被鼓励,其三是孩子的不合理需要被无条件的满足,要星星摘星星要月亮摘月亮。在溺爱且对孩子成就动机过高的家庭中,会发生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一切皆都可以满足和让位的溺爱模式。在亲子关系中有着望子成龙成功焦虑的父母,成了忽视孩子内心情感需要的暴君,当孩子满足父母的需要回馈优异的成绩后,父母又把孩子捧上天让出自己的序位,成为了可以被暴君支配的奴才,对孩子来说学习成绩就是暴君的权杖。这种关系中父母既是暴君(施虐者)又是奴才(受虐者)。

  换个角度说父母过度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要与兴趣,而过度的追求孩子外在成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软性暴力。在现实中以爱的名义压制孩子的天性,由于过度的训练学习,使得孩子成为了机器人而感到不安和孤独的亲子关系并不少见,在分数成绩是唯一重要的价值取向的高压教育压制中孩子人格的发展是狭小而窒息的。由于功利主义的偏颇,作为心灵建设重要的基石,爱与生命教育却又极端的匮乏,如此会衍生出孩子的恨,这种恨指向内会自责与自罚严重会产生自杀心理与行为,将恨指向外的时候,孩子产生对他人(包括对父母)甚至社会的傲慢与恨意。这是来自于家庭对孩子内心基本需要的忽视、剥夺,而产生的。我们给予孩子的除了物质和成功的策励外,更重要的是情感与精神的建设。包括如何爱、如何了解与尊重生命、如何学会平等与分享而非竞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内心、外在和社会的和谐。



(责任编辑:www.exinli.net)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