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心理咨询,淄博心理医生-金凤凰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损人不利己是一种什么心理?

时间:2018-08-03 15:19来源:金凤凰心理 作者:秩名 点击:
谈“损人不利己”,就不能不谈“损人利己”。

    损人利己顾名思义,貌似就是“损害别人(利益)而利己”,最明显的就算抢劫诈骗偷盗之类的谋财违法犯罪行为了——以犯罪手段取得别人的财物揣自己兜。

    实际上损人利己还有另一方面意义:“损人”本身就是“利”。不一定要简单的“先拿过来”,“拉后腿”式的损害和削弱行为其实更广泛。具体一点,就是说损人的目的不一定是直接得利,而是通过损害和“降低”别人缩小差距,间接得利。

    简单地数学比拟:两组数量100和50,之间差距50。要弥合差距需要后者增加50,可若是能把前者的100减少25,差距就只剩25了,更容易达到。

    “拉后腿”的“方便之处”在于,施术者不需要自己多努力、多突出、卖力追赶,只需要花“较少的力气”搞坏别人就可以了。换句话说,破坏比建设要容易。

    举一个现实些的例子:体育场长跑赛中,必然有跑得快和跑得慢的,而且这个差距很可能越拉越大。那么跑得慢的怎么办?三种处理方式:1、心境放低调,爱咋咋地。2、心境适当,认为只要努力过就可以。3、不认,激发潜力追上去。4、不认,拉后腿!——临近的时候,拉一拉、挡一挡,降低领先者的速度,减缓落后的差距。金凤凰心理0533-7893376

    再广一些,不一定只针对领先者,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可以成为“拉后腿”的打击对象。

    比如在商场中的竞争,通过不赚钱的价格吸引对手的客户,通过某种手段败坏对手的商誉,甚至赶走对手的客户,以达到打击竞争对手的目的。按说其中许多手段已经涉及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但总会有人尝试的,尤其是轻度的那些。

    之所以出现“拉后腿”这种情况,一般有几种心理可能:

    1、与社会压力和生存需要有关,出于利益争夺和竞争心理,不想对方取得较多的利益而让自己在竞争中落后。

    2、想要缩小竞争差距却力有未逮,所以采取“拉后腿”这种较容易达到的办法。

    3、想要缩小竞争差距却又懒得费力,所以采取“拉后腿”这样较容易达到的办法。以上三条,利益动机为主。

    4、精神角度“瞅不顺眼”,或者说嫉妒。

    以上这四条心理可能,通常为“拉后腿者”混合具有,当然有各自程度不同。

    现在再分析“损人不利己”就容易了:它就是一种特殊些的“拉后腿”,主要是第4种心理,掺和其它几种。

    金凤凰心理0533-7893376

    进一步,“损人不利己”就是因为嫉妒吗?有关系,但是仅仅说嫉妒不全面。

    “损人不利己”指的是一种不大正常的精神状况。

    对某些方面沉重的压力心理上“不堪重负”,包括不能接受与别人存在差距,人在精神上受到刺激和压迫,由此根据诸个体不同的精神水平和精神状态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精神不满、焦虑、不适甚至激愤感。其中有些人会(感觉)迫切需要发泄,或者急需一种精神平衡力——俗称精神胜利。金凤凰心理0533-7893376

    产生这种“迫切的精神需要”后,有的人会忍着,或想别的办法解决。有的人则通过损害具体目标达到精神目的——这样似乎更直观。还有成功破坏之后的满足感,即精神胜利。

    实例中的具体手段很多,暴力攻击、经济破坏、职场不配合和破坏、造谣、口头侮辱、骚扰、寻衅滋事、怠工、破坏法纪、破坏公共秩序、破坏公物…

    在农村,每年都有许多“烧草垛”事件发生,一部分是意外和刑事案件,大部分都是损人不利己,忍不住了要发泄。

    通常,那些人明知如此自己无利,但是存在泄愤的心理需要,如此算是一种“自以为的”精神利益。其精神动机远远超过利益动机。

    进一步地,法制和公共行为规范对于任何破坏正面秩序的行为都会有制裁,不一定每次都是送进监狱和罚款,而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反弹”,包括降低“损人不利己”破坏者的社会存在意义,提高破坏者的社会风险和公德孤立水平等等,总之没有什么是不付出代价的。

    一切都是“自己造就”,所以说是“反弹”。

    其实代价实施者个人也都知道,只是自制力差忍不住,或故意的自我放纵。说“同归于尽”还下不了决心,那么“同归于烂”好像也可以?

    许多的“同归于烂”会失败,特别是在差距明显或法制干涉的情况下。比如说前面的赛跑例子,领先得太多,破坏无用,而且会遭到规则制裁。但是对于损人不利己者,是不是能达到“同归于烂”的目的其实还在其次,关键是“损人”的过程,关键是当时过瘾。

    值得注意的是,“手段”所针对的对象不一定是“标的本身”,而可能是别人和别的方面。比如在历史上,被剥削、被迫害的小人物未必就会去找奴隶主算账,而是转移目标,在低层进行破坏和滋事,当然也随手破坏公共事务,成为流氓或盗匪。

    所以,仇恨经常是“天上掉下来”莫名其妙的。

    那些人不知道真正的目标是谁?当然知道,但是心理脆弱欺软怕硬啊。在此“报复”已经转为了彻头彻尾的破坏式发泄。

    损人不利己在历史、职场和社会的许多角落都会发生,与其说是嫉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放纵,当然也有天生的破坏欲望。 (责任编辑:www.exinli.net)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