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16岁的女孩,活泼好动,多才多艺,会唱歌会弹琴,舞也跳得很好,唯独学习成绩不好。她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但父母却坚决不同意,不断地跟女孩强调,“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希望。”这样的父母在现在社会占相当大的比例。 父母不惜金钱与关系总算把女儿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女孩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家里自杀了。 这件事给我们的触动很大。女孩的兴趣不在考大学上,如果父母按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她可能成为一名快乐、成功的幼儿教师。而今的父母只能以孩子的相册与记忆度过余生。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现行的教育体制。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家长往往有“成就焦虑”,好像孩子上不了重点,一生就完了。孩子因此被逼得更加恐慌,“这个痛苦的结让家长和孩子不断地互相折磨。”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8个范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而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同样也是有规律的。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报兴趣班、课外班,但与认识多少英语单词、会弹多少曲子相比,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童年时代强烈的兴趣可能是孩子潜能优势的体现。 “我的一个朋友,夫妻俩都是成功人士,可唯一的儿子却钟情于散打。他们很犯愁,来问我怎么办。”对于他的孩子我们应该竖起大拇指,可以毫不吝啬地说:“他多棒啊!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此努力,他能坚持有责任感,你们还愁什么?”这是人生通往幸福的途径。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父母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观察孩子的潜能特点,认识自己的孩子,重视学业但更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不要强求他们做不想做的事、做不到的事,要鼓励和支持孩子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责任编辑:www.exinli.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