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心理咨询,淄博心理医生-金凤凰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好女人”人设垮掉后,她们才成为真正的女性

时间:2019-07-12 15:46来源:未知 作者:www.exinli.net 点击:
我这几年在关注女性的议题。



一来是我作为一个女性,在我20-30岁的年纪中经历过很漫长的,对于自己女性身份的不确认:



我不知道该成长为一个怎样的女性?

我还是不是一个女性?



这当然和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但同时我一直在想,这跟我们80后90后这一代,面临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的咨询师还有来访者之中,70%是女性。



我日常听到很多故事,我觉得它在我心里面构建出来一个很大的图景,我能看到在这个景象之中,女性在整个社会文化变化中,推动了文化的变化,也被文化所限制。



在这些变化中,女性必然要经历一些孤独感。







我从自己的故事开始吧。



半年前我去拍摄一个节目,需要多找几套衣服。我就找了几个女朋友借衣服穿。发现很多女生都有秘密衣橱。



我们都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只有特别“作”的女生才穿这些漂亮衣服;穿好看的衣服是件“不对”的事情。



我这几个女朋友也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勤奋、懂事、愿意牺牲、顾全大局。



我自己一直以来也没有什么穿衣上的审美。



但近几年因为创业的缘故,有出镜的需求,我于是找了一家有穿衣顾问的买手店,每个季度去挑选一次衣服。店里的顾问有一次给了我一个评价:



“这个姑娘啊,每次来都试很多好看的衣服,然后挑最普通的带走。”



我们试穿和购买那些好看的、漂亮的、女性的衣服;但都藏在衣柜里面。就好像那里面藏着一些令人害怕的东西,不能长大是我们的秘密。



所以我想今天从女性的外貌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女性”这个话题,我打算从几部影视作品来讲。





01.

美剧《恶行》

纪录片《死了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现代的美国,被拍了纪录片,也被拍成了一部美剧。



故事讲有一个单亲妈妈,一直带着一个从小身患重病的女儿。



女儿有白血病、还有很多很多病,吃饭需要用胃管、腿部也有残疾无法走路。



这个妈妈一直在尽心尽力地照顾她,无微不至。



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有爱的妈妈,社区给他们颁了很多奖。







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个妈妈被杀死了,女儿失踪了。



很快警方破案,惊讶地发现,是这个女儿找了一个男朋友(其实是网友),来家里杀了妈妈。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这个女儿完全是个健康的孩子。



她从未生病,但是妈妈不想让她长大。



这个故事里面呢,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层面。但在今天的讨论里,我想让大家关注一个部分,就是这个女儿的样貌。



下面这两张都是真实的照片。



第一张是女儿(左边是女儿,可能已经成年了;右边是妈妈)为了配合妈妈,还在装病,妈妈为她的打扮。







下面这一张是事发后,女儿入狱后接受采访的样子:







我看纪录片的时候是非常震惊的。



这个女孩子在美剧的前半程中,以及在纪录片里面,她和妈妈在一起直到20多岁,是完全没有性吸引力的一个人。



她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不能走路,不能进食,她很不好看,娃娃音,脸上充满了讨好的笑容。



但当女孩子在监狱中接受采访的时候,你看这是一个很美的女孩子,是个性成熟的女孩子。



在电视剧中有一个镜头充满了隐喻——



当母亲死的当夜,女儿没有着急离开房间,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梳妆打扮。



她从轮椅上站起来,脱掉原本的衣服,在洗手间里面化妆、换上T恤和牛仔裤、戴上头发,走了出门。



她的妈妈没了,她才被允许成长起来。



这个母亲始终在否认女儿的长大,不是压抑,是否认。



她反复地减低女儿的年龄,女儿18岁生日的时候,生父打电话来道贺,这个母亲说,她没有18岁,她才14岁。



而女儿是忠于母亲的,她忠于母亲的需求。



她知道自己能够走路,但她牺牲掉自己的自由配合母亲去表演,她在剧中说:“妈妈需要我这样”。



我是80后,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有人准确地描述过:



我们青春期的时候是不能谈恋爱的;不能打扮;享受是件坏的事情;我们的性别是被抹去的。



结果大学一毕业,家长就希望你马上嫁人,结婚生娃。



25岁你就剩下了。



那我们再看我们文化中女性的形象,我们流行的好看的女性形象,都是卡通脸、大眼睛、嫩皮肤,是少有性的意味的。



是不能有性的意味的。



我想起我有一年在美国看电影,我当时已经26、27岁了,出门时候被误认为是高中生。



我想我们总说亚洲人面貌年轻,但也许这其中也有文化和气质的影响:你还不是个性成熟的女性,你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在这个真实极端的案件之中,母亲就是女儿的文化。



如果你把The Act中的母亲看作是一个文化的话,当然她是个非常极端的隐喻:



在这个文化之中,



我们自己是否能够成长?

我们是否被允许成长?

我们自己愿不愿意成长?



我们是否可以穿衣柜里那些秘密的衣服?







带着这些问题,我梳理了一下我这一代所看的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概有几种:





大嫂

用一生来自我修正的乖女儿



这是三十年前的荧屏大嫂形象。



女性简朴能干,忍辱负重,为了老公、为了家庭、为了婆婆为了孩子,做个懂事的“大嫂”,牺牲什么都可以。



苦了一生,最终呢,最终获得了“赞扬”:她是个好女人。



她好像一个永远在争取父亲喜爱的女儿,一直很乖,一直很好,从不为自己着想,一直求而不得。



她的愤怒被阉割了,剩下的的都是委屈和坚忍。



 

甄嬛

孤老一生的女强人



甄嬛不在意荣华富贵,她活在父权之外。



然后甄嬛不由自主被卷入后宫争斗之中,争取谁最被父权宠幸。



甄嬛最终不但“赢”了,还把王给杀了。






杀了王,自己成为王本身。



甄嬛赢了,但她要付出代价:她失去爱人、与孩子永不能相认、她失去自己的人生。得到的是高处不胜寒。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内核的悲剧隐喻:女性如果抗争,是要被诅咒的。





延禧

霸道总裁爱上我



甄嬛之后我们出了一个新的形象,就是延禧。



粗暴来说,就是“霸道总裁爱上我”。



我任性、我骄蛮、我勇敢做我自己、我怼天怼地不受欺负(注意啊,终于不苦了!),但是大哥就是爱我!哼。







我不免觉得很惋惜,哎,为何非要大哥来爱,自己本来就很可爱啊。



编剧大概是想说,女人活出自我也能幸福,但可惜的是,幸福没有别的表现手法,就只能说,你看她最终获得了皇上宠幸,获得了权力和地位。



换而言之,最终父权认可了她的幸福:你被我认可,你的一切才有价值。





苏明玉

新时代“大嫂”



苏明玉是家中的妹妹,是个刚才提及“大嫂”的一个变形体。



是好一些的变形,这次大家都能体会到苏明玉的痛苦,她被剥削、被欺负,但凡有事要来依靠她。







这次大家给了苏明玉很多的同情和理解,以及替她感到委屈和愤怒。



但是在结尾处,苏明玉还是要回到家里去。



因为家人是爱你的,是脆弱的,你是要体会愧疚感的。







你看这里面的女性,没有一个可以幸福地、自我的长大的。



她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幸福。



不管你经历了什么,你都要承担可能不属于你的责任,你要做大家的母亲。



我讲这个是想说,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文化里面,是你我一起构成了这个文化。



所以我们在其中感到害怕、也感到孤独。



在你成长成为一个性成熟的女性的过程中,你是要被恐吓、惩罚、付出代价的。



那我们是如何修复的呢,我们在如何疗伤呢?



我想讲另一个剧。





02.

意大利的《我的天才女友》



这个剧的原版是一部系列小说,叫《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







这是部意大利小说,作者很神秘,大家猜测这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她在60-70岁之间,一本一本记录了她和另一个女孩子在几十年间一起成长的故事。



这是一个跨越时间的小说,你能从中看到世事变迁。



故事从1940年代开始,将近一百年前的欧洲小镇,男人喝酒、打老婆、不允许女性接受教育







图片是故事中两个主人公:左边这个女孩是作者的原型;右边这个抬眼看我们的姑娘叫莉拉。



莉拉是个愤怒的姑娘。



她聪明、叛逆、不惧怕黑暗力量,具有领袖力量。她非常聪明,一直是镇上成绩最好的。



但是家里不允许她上初中,镜头里面,她因为反抗父亲,被父亲从二楼窗户里扔了出来。她父亲冲她喊:你看看你逼我对你做了什么?



渴望成为莉拉,大概是每个乖女孩心中的梦。



聪明、不羁、不害怕、有着野蛮的力量,所有那些可能成为“创伤”的,毒打、霸凌、性侵、背叛、恶意、羞辱,莉拉都杀了一条血路出来。



她蔑视、又充满悲悯;

她也妥协,但像一条头狼一样凌厉。



她无所畏惧。







但也是她,在成年过程中,不断被评价为危险的荡妇、疯子。



我觉得整个小镇都怕她,害怕她身上所隐喻的女性的力量。



左边那个姑娘是作者的原型。



她是好学生、乖孩子。



她害怕被抛弃,努力地适应、隐忍。



她自卑、犹豫,惶恐,她总想成为莉拉,但永远不是莉拉。



她后来去上了大学,嫁了大学教授,生了孩子,成为了有影响力的作家。



她把自己的成长史,叫做“一部卑微的阶级跨越的历史”。



作者的视角,更像是我们大多数害怕别人眼光、害怕被评价、努力上进的、自卑的、又固执不服输的我们自己。



最终也不顾及各人眼光,挣扎之中多少有些踉跄,追求自我又始终要从他人目光中得到确认。



有时候有敌意,又妥协于生活。



这是两个看起来截然不同,但相互依存的女性角色。



整部小说描述了整个小镇之中不同人的命运。



最终那些偏执的,都归为中立。



“坏人”在生活中趋于真实,尖锐趋于平和,大家在一个系统之中,微妙地获取平衡。



任何改变在当时看起来如此革新和冲撞,令人害怕,周围的批评甚嚣尘上,最终都归于一种平衡。



这也是个非常丰富的小说。



但我今天想强调的是一个开篇处的细节,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隐喻:



两个人还在上小学的某一天,莉拉鼓励作者逃学去看海。



两个人瞒过师长,在城门口脱下校服,把书包一起藏在石头底下。



然后手拉手一起穿过小镇的街道、小镇的城门、在很长很长的土路上卡车扬起很多灰尘,他们穿过羊群,向远处的海边奔跑。







跑了一半天要下雨。



居然是莉拉说,我不去了,我不想去了,然后她头也不回地折头回到了小镇。



这像是他们的人生隐喻:莉拉的一生呆在小镇之中,而作者走了出去。



后来在几十年间,小镇起起落落,是莉拉成为了小镇的灵魂,她在拯救整个小镇,从抑郁、混乱中,构建新的秩序;



而那个犹豫的、自卑的、不自信、不确认、总在害怕和焦虑的作者,去探索了外面的世界,建立了新的身份。



是那个害怕的女孩子,走了出去;而那个反叛的、被仇恨的力量留下来修复和拯救小镇。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这两种力量。



一个是愤怒的、野性的力量;

一个是犹豫的、害怕的、隐忍的力量。



往往那个愤怒的、反叛的力量留下来疗伤;而那个出去探索的自我,自卑的、敏感的、犹疑的自我去做了探索。



莉拉总是对作者说,你去为我生活,替我去过一个平静的、安定的、有成就的生活。



这让我想到有一本书,叫《与狼共奔的女人们》,其中讲了蓝胡子国王的故事。



简而言之就是蓝胡子国王每抓回一个女人,都告诉她,全家有一个房间万万不可打开。



女人打开之后,发现其中是历任不听话打开过房门的前妻们的尸骨。



那个门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我想就是女性的Wildness:你的愤怒和你的力量。



我们害怕她会杀死我们,但其实是这个力量带我们修复。



而那个犹豫的、自卑的、自我怀疑的力量,是她要穿过漫长的历程,穿过苏明玉、穿过延禧甄嬛、穿过妹妹大嫂,去探索去建构、付出代价,去成为女性。



她们在见证我们成长中面对俄狄浦斯的冲突中做的努力,付出的代价。



是这两股力量,一起使我们能够最终有一天穿上秘密衣橱里的衣服。



最后,祝大家自由。 (责任编辑:www.exinli.net)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